肉羊养殖场如何做好基础防疫

目前,养羊业逐渐成为农村养殖业的一支生力军,但传统的养羊饲养管理粗放很难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随着养殖畜牧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养殖场相继出现 。如何搞好防疫工作,已成为所有养殖场中最主要的问题,疫情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原种场对疫病的控制和预防,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制定相应的准则和标准,以保证种畜禽的沿续和质量的稳定提高 。另外,还应严格贯彻国务院颁发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预防畜禽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
1 建立健全完善的防疫制度
防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从生产到销售,从场内到场外,到全场的工作人员,自始至终贯穿整场,与之息息相关 。因此,必须把防疫工作纳入正常的管理,由兽医人员监督执行的全体人员参加的全防体系 。把防疫原则,制度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严格规程操作,才可避免疫病的发生,防疫制度才能得到确实的落实 。
1.1 科学的程序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通过定期消毒,可杀灭环境中的细菌、病毒,减少寄生虫,预防疾病的发生 。要建立定期消毒制度 。首先大门口要设立消毒池,经常保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其次在正常情况下每周消毒1次,疫病发生时每周消毒3次 。可用生石灰、烧碱、有机氯制剂、络合碘、季铵盐类等消毒药,对不同场所进行消毒 。具体消毒程序:清除场内各种污物,用清水把场内冲洗干净,再用消毒药喷洒消毒以保证消毒质量 。
1.2 全进全出制 。由于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后,生产和运输都比较集中,可能造成进雏量大,育雏、育成设备使用不经济等 。在实际生产中,对于大的饲养场来说,全场采用 “全进全出”制的情况较少,一般采用整栋舍的 “全进全出”制生产 。在栏舍内有羊的情况下,始终难以彻底清洁、冲洗和消毒 。全进全出制度可以通过隔离将发病率讲到最低,有利于疾病的控制 。
1.3 人员进出登记工作和洗澡更衣记录 。
2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
免疫接种是提高机体特异性抵抗力,降低动物易感性的重要措施 。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常会收到不满意的效果 。为此,要注意:
2.1 制定周密的免疫接种计划 。接种各种疫苗需经一定时间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故应根据各种传染病的发病季节,做好相应的免种计划,按规定程接种 。
2.2 要有科学的免疫程序 。畜禽在身体状况不良时,不能进行接种 。有些母源抗体也可以影响和干扰抗体的滴度,甚至完全抑制抗体的产生 。为了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对某些传染病应进行母源抗体的监测,如无条件,可根据经验确定初次免疫时间 。免疫接种对体质健壮的成羊会产生很强的免疫力,对幼羊、体弱或患慢性疾病的羊效果不佳 。而对于怀孕母羊,特别是临产前的母羊,接种时由于驱赶、捕捉和疫苗反应等有时会引起流产、早产,影响胎儿发育和免疫效果不佳 。应该注意,对于疾病威胁区不应考虑上述结果,为确保羊群健康,应紧急预防,接种疫苗 。
2.3及时驱虫健胃 。寄生虫是危害养羊业的重要疾病 。寄生虫主要有螨虫、绦虫、胃肠道线虫、肝片吸虫等 。定期进行驱虫,一般每季度进行1次,最好是丙硫苯咪唑和伊维菌素同时使用 。具体用法:羊每公斤体重内服丙硫苯咪唑15毫克,同时用0.1%的伊维菌素注射液按羊每公斤体重0.2毫升肌注,这样联合用药对上述寄生虫都有较好的驱杀作用 。
羊寄生虫病程序化防治模式使单一寄生虫防治改为主要寄生虫整体的有序防治,使零星间断的治疗改为有组织、连片的预防措施,使羊群中的寄生虫得到全面驱治和预防提高了综合防治效果 。推荐使用药物:市场上有-害获灭、阿维菌素、阿力佳、阿福丁、克虫星、等商品名,其特点是抗虫谱广,对绝大多数线虫,外寄生虫及其它节肢动物都有很强的驱杀效果(虫卵无效) 。另外它还具有高效、低毒、安全等特点 。在临床应用中具备以往抗寄生虫药不可替代的优点:其一是通过内服对体内外寄生虫有防治效果;其二是不与其它驱虫药产生交叉抗药性 。使用程序:(1)母羊在接近分娩时进行产前驱虫,避免产后在4-8周发生粪便蠕虫卵“产后升高” 。在寄生虫污染严重地区必须在产后3-4周进行驱虫 。(2) 幼畜一般在当年8-9月进行首次驱虫,保护羔羊的正常生长发育 。另外,由于断奶前后的幼畜受到营养应激,易受寄生虫侵害 。因此,此时要进行保护性驱虫 。(3) 每年对全群驱虫2次,晚冬早春(2-3月)采取幼虫驱虫技术 。阻止“春季高潮”的出现;秋季(8-9月)驱虫,防止成虫“秋季高潮”出现和减少幼虫的“冬季高潮” 。对于寄生虫严重的地区,在5-6月可再增加1次驱虫,避免冬春季发生体表寄生虫病 。2.4 检疫监测 。要定期对结核病、布氏杆菌病进行检疫监测,至少是1年1次 。及时发现阳性羊并进行扑杀处理,这是保障羊群健康和畜产品安全的需要 。

推荐阅读